undefined

丹丹是我大學同學,大學畢業後就跟班對小威結婚,婚姻幸福美滿。

 

夫妻分隔兩地

 

小威一直在一家大型金融機構發展,多年前就被派往大陸深耕,與丹丹過著分隔兩地的婚姻生活。

他們有兩個女兒,高一與國一,小孩都很聽話,小威每三個月返台一週,加上通訊軟體發達,妻女都很適應這樣的生活,最主要丹丹是個自主性很強的女性,天性樂觀開朗,朋友多交遊廣闊,這些年也沒多想什麼。

丹丹在台灣的證券業發展,總覺得這一、二十年來受到環境約束,加上老公工作地點的關係,之前雖有幾次不錯的跳槽機會,但她卻不想跳,也不敢跳。

這次,她終於心動了。

年過四十的女性,面對外在薪資與職位的誘惑,行動力之所以比男性還弱、還慢,絕非大家所看到的表面,總有些世俗眼光加上家庭牽絆,丹丹也是如此。

 

三倍薪,不動心嗎?

 

年前有個機會,大陸有個三倍薪水的金融職缺,加上有可能跟小威在大陸同住,丹丹動心了,面試通知錄取後才是痛苦的開始。

丹丹面臨的實際情況是,小威的父母住台南,要說服他們到台北居住順便照顧兩個女兒,似乎比登天還難。

丹丹的父母住林口,爸爸年歲已高,且患有失智症,媽媽照顧爸爸雖然毫無怨言,但辛苦程度已不言可喻,她實在無法開口要媽媽再顧兩個女兒。

兩個女兒正值青春期,求學還算順利,要她們轉赴大陸念書,放棄台灣的同學與環境,更不是件容易的事,就這樣,丹丹面臨到的是家庭與三倍薪水的抉擇,四難的局面。

我問了兩個關鍵問題:「小威的想法呢?」「你應徵之前,沒想過這事嗎?」

清官難斷家務事,丹丹只說了:「我真的很沒種,小威都不敢跟他爸媽說了,我哪敢?」

看來放棄三倍薪水的機會很高了,人生不就是一連串選擇之後的結果嗎?無所謂對錯,因時,因地,因人而不同。

每每在職場談到這類案例,我都覺得職業婦女很辛苦,男人真不該多抱怨什麼。

 

夫妻間抉擇的六人關係

 

最近在廣播裡面訪問一本書《與父母和解,療癒每段關係裡的不完美》,書中提到一個觀念讓我印象深刻,作者許皓宜說:「每兩人的關係裡,不僅僅是兩個人,而是六個人:『你我以及我們的父母』,和你記憶裡的父母和解,是覺醒的第一步。」

我跟丹丹聊天時,我沒親口說出我對她抉擇的建議,一來因為涉及夫妻議題,二則因為我對小威的父母並不熟識,但我想引用作者給讀者一句話當作這篇的結尾:「我選擇最愛我的伴侶,而不是我的父母,因為我希望他們也最愛彼此,不因我的存在而干擾。」

我猜丹丹最後一定會接受這個三倍薪的offer,一來因為薪資誘人,二來因為丹丹的父親從民國38年隨國民政府遷來台灣後,才認識比自己年紀小許多的媽媽,一起度過近五十年的風雨,丹丹每次跟我提起她父母的感情,我都稱羨不已,父母堅貞的愛情,給丹丹許多憧憬;再者,小威去大陸已經不少年了,長期分隔兩地,丹丹及小威都很渴望完整的夫妻感情。

我猜想小威的爸媽,最後還是會念在自己兒子與媳婦長期分隔兩地的思念與風險,就算台北再不熟,也會幫獨生子小威這個忙的。

最後我想對丹丹說:「你覺得怎樣對小威是最愛他的行為,妳就這樣做吧!就像妳媽媽願意無怨無悔照顧失智的爸爸一樣,媽媽如此的愛著爸爸,妳是不是很羨慕?其實也不因妳的存在而受到干擾?」更何況兩個聽話的女兒,應該不會給阿公阿媽添麻煩的。

或許我以後也可以試一下,下回要判斷朋友職涯選擇或給出建議的時候,可以先從認識他們的父母著手,這是我從這本書與這個案例學的經驗。

arrow
arrow

    謝文憲-憲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