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undefined

不知從何時開始,你我的周邊突然多出一堆朋友要到國外工作?從初期轉赴歐美、中國大陸或港澳地區工作,到近期轉戰澳洲、紐西蘭短期打工,最近到新加坡工作的浪潮竟也方興未艾!

 

挑戰高薪,勇闖_____打天下

 

空格可以填任一個海外地點。

我不太喜歡若干朋友說到海外工作,尤其到大陸工作叫做「不愛台灣」,非得要留在台灣工作才叫「愛台灣」,一旦職業選擇被冠上「類政治符號」後,選擇將不再是單純選擇了。

世界是平的,人力市場的供需態勢早已打破國籍與地域的限制,取而代之的是「工作能力」與「態度」的競爭力。我相信台灣人在上述兩項指標上,肯定是亞洲地區的佼佼者,只要你還有夢想。

年前我在廣播節目中訪問「挑戰高薪,勇闖新加坡打天下」的作者艾兒莎小姐,心中不得不時時發出「英雄出少年」的讚嘆。

2011年到新加坡工作的台灣人僅三、四百人,而2013年卻暴增至三、四千人,兩年內暴增十倍的原因到底是什麼?

我們先看薪資水平。

2011年她畢業於實踐大學,任職知名廣告公司擔任AE的工作,拿26K卻過著沒日沒夜的責任制工作,她念頭一轉:「跳出舒適圈,不趁年輕待何時?」開始規畫海外工作的可能性,最後選定新加坡。

薪資從初期月薪約50K上下,短短兩年年薪就破百萬,去年底還被老闆相中,擔任台灣分公司的CEO,但新加坡收入水平高支出相對較高,也是不爭的事實。她的故事很立體、真實,在這裡不多說,各位可以去看她的書或是部落格。

 

海外工作者的特質

 

各位千萬不要以為薪水是天上掉下來的,好像只要到海外工作,薪水都能三級跳,我不想讓大家有這樣的錯覺,今天我只想談談海外工作的限制與辛酸。

我觀察周遭去到海外工作的朋友,幾乎都有以下幾個特質:

首先是「英文能力」,雖然英文能力不全然等同於國際觀,但畢竟英文是打開國際視野一把最重要的鑰匙,入場券沒拿到,怎能跟外國人拚?英文能力不全然只是分數考多少而已,大部分還是要靠膽子。憲哥奉勸正在看本文的年輕學子或職場工作者,明知英文很重要,若不趁年輕好好加強,求職機會少掉一半。

其次是「適應環境的蟑螂精神」,換種環境要記得換種腦袋思維的適應力,肯定是海外工作的必備武器,畢竟跳脫舒適圈外的環境,絕不會太舒適。

第三就是「挫折忍耐力」,艾兒莎在新加坡的第一份工作就面臨失敗,加上台灣的廣告AE更換工作地點到新加坡,成為電子業B2B的業務,要是用我的轉職理論「三點不動一點動」來解釋,她幾乎是「四點全動」,死的機率超高,能存活下來,若沒有好的挫折忍耐力,根本不可能。

第四是「喜歡新事物的好奇心」,去到海外沒有朋友與家人的陪伴,從零開始的工作人生,不知度過多少含淚在棉被裡痛哭的日子,但總不能天天以淚洗面,取而代之的就是認識新朋友,認識新環境,學習新事物,每周去到一個新景點開始學習,好奇心就是伴你度過空虛日子的最佳良藥。

最後就是「工作態度」,雖然我不是要你像泰勞、菲勞這樣工作(許多外勞現在也喜歡休息了),畢竟到別人的地盤工作,要付出的代價不會少,台灣人耐操、認真、熱情的工作態度與特質,是我觀察我幾個朋友的求勝共通點。

 

離家不是出走,而是為了光榮返鄉

 

你或許會問,上述特質如此辛苦,代價也不小,為何還有這麼多人趨之若鶩?這樣真的「值得」嗎?得失之間該如何評估?

台灣人的自信與競爭力是需要被「印證」的,「海外工作」確實是方法之一,然而失敗與挫折對年輕人而言,「相對」並不是一件壞事,尤其是三十歲以下的年輕人,機會成本相對低,耐挫性相對強,此時的您們,經驗遠比薪水重要。

最後我想引用艾兒莎的話當作結尾:「台灣年輕人的問題真的不在於自身能力不足,而是我們所擁有的資訊太多太混亂且不正確,常使得我們抓不住判斷的切入重點,而困住了自己,也讓選擇時對自身的考量點也有嚴重偏差,大家在思考『這份薪水值不值得』的同時,更能從多種不同的角度去判斷,也能先瞭解會面對的各種挑戰與風險」!

「離家不是出走,是為了光榮返鄉」,我很喜歡這句話。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謝文憲-憲哥 的頭像
    謝文憲-憲哥

    職場觀點》謝文憲的極憲思維

    謝文憲-憲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