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戰大比分輸給以色列,中華隊從上屆經典賽起已四連敗。
第二戰對荷蘭的比賽前,全團在韓國首爾高尺巨蛋球場外的街道怒買炸雞,隨後沒來由的飄起雪,場外的溫度計顯示:-5度C。
一行人拎著炸雞盒走進巨蛋,順手在場內乾淨的美食街又買了披薩跟可樂,抬頭一看一室內溫度:22度C。
比賽結果大家都看到了,球賽總是成敗論英雄,也沒什麼好說的,我想談現場不為人知的三個小故事。
第一個,關於某位女球迷。
第三戰對韓國,一局下,一顆張志豪打的界外球,往一壘側飛來,我右前方一位別團的台灣女性觀眾被擊中左肩,球場工作人員立刻與懂得兩種語言的翻譯,將小姐送往醫護治療。
我看到她的表情,好像很嚴重,希望她別有大礙。
五局中場休息她回來了,帶著一個冰敷用的塑膠袋,跟隔壁的朋友已經可以笑著對話。
團員:「你回飯店休息啦。」
女:「沒贏怎麼可以回去。」
此話一出,我們周圍約莫十幾人大受振奮,開始有人大喊:「對,氣勢不能滅啊!」
於是,這群自費花了三萬多元到韓國看台灣已連輸兩場的諸多球迷,最後一戰仍然興致高昂的為台灣加油,從大幅落後,到追平、超前、再被追平,最後又重演輸球的遺憾故事。
第二,關於一群孩子。
我們這一團共有八位孩童,從最大的小五,到最小的一歲多,跟著爸媽出國看球賽,尤其幾位國小的小朋友,對台灣球員如數家珍,加油口號朗朗上口,有精彩表現無不獻上瘋狂加油的熱情,讓身旁的大叔大嬸們看了,感動萬分。
棒球,從小到老都有人看,它是台灣的文化,更是國球,它不只是一項運動,更是團結台灣人愛國心的重要靈魂。
但是打棒球不能全靠愛國心,當愛國心被消耗殆盡,剩下的僅有失望與懊悔,以及一輩子無法圓夢棒球痴們的哀聲嘆息。
第三,關於棒球產業。
棒球應是一個產業,不僅是單項運動,從頭到尾都應該有市場思維。
「我真的好想贏韓國」前,台灣可不可以先有個室內球場或顆巨蛋?這是我對這趟韓國行,現場觀戰三場的真心體會。
不敢說韓國球場有多棒,但總比室外球場好,對比首爾40年的蠶室球場,室內的舒服,相較中職今年開幕戰的陰雨,心裡實在百感交集。
要球場有球場,要球星有球星,這是韓國比我們強的地方,就承認吧。
九局下半韓國救援投手吳昇桓上場,連續解決三位打者,十局上半他們再得三分,十局下半吳昇桓再度出場,我就知道不妙了。
我特別衝去本壘後方喵他的球路,速度快、有尾勁、敢塞打者內角,名符其實的大聯盟等級投手,回到一壘側,看到球迷們不捨卻又無話可說的眼神,心裡面著實難過,明明知道已經打得很棒、輸球又被罵,很為球員感到不捨。
講難聽一點,台灣頂尖球員,為何要為中華台北這塊神主牌拚成這樣?
球場的現實
或許您會說,荷蘭、以色列、波多黎各、多明尼加的人口也比台灣少,為何他們可以?棒球不純粹是人口這個單純變數,就像公司經營成敗,也不一定是單純員工人數而已。
室內球場更不是會下雪的地方才需要,台灣更是需要,我們需要的其實是尊榮。
我在首爾現場體會的三個現實:
1.職業運動是比實力的,它更是國力的展現,國家要強,體育運動一定要強。
2.笨蛋才去當總教練,就像有些公司,笨蛋才去當總經理一樣。
3.請中老年人忘記六零年代三級棒球的榮景,等級不一樣好嗎?經典賽三勝十敗(六連敗)的台灣隊,已經沒人能解這困境,再來5個王建民或許也不一定有解。
我們只剩「中華隊加油」,這句歷久不衰的口號了,但下一屆我還是會去現場看,因為只有像我一樣夠瘋狂、夠癡呆的球迷夠多,台灣棒球才能再次活起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