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兩年接到了許多與「改變」有關的課程,以金融服務業最多,尤其是銀行。
Why me?
周一下午,走進銀行的訓練教室,這批學員即將面對為期一周的課程,主題是「改變與熱情」。公司挑選了一批第一線傑出優秀的櫃檯人員,試圖訓練他們成為優秀的理財顧問,首先必須改造心態。
面對學員無奈的表情,大家心中不斷出現問號「Why me?」我看了一下學員背景,年紀落點均為30-50歲,平均年資約5-20年,職位幾乎都是襄理,或是資深襄理,他們還有個共同特徵,就是第一線的銷售成績都不錯。
我想了一下,沒錯,銀行不需要這麼多資深的櫃台行員,環境已經變了吧?「家有一老如有一寶」,是稱讚資深員工的老練,還是拿他們的年資作為貶損?答案自在大家心中。
趨勢就像一匹馬,在馬後面追,永遠追不上;只有騎在馬上,才能和馬一樣快。
改變需要靠什麼?
Janie擔任櫃台作業主管已經超過10年,各方面的表現都很優異,無論員工帶領、服務品質、專業素質與待人處事都是銀行內部的風雲人物,但加薪幅度已到了頂端,升遷無望,加上不接受銀行的跨區調動,十多年來都待在同個分行,看盡銀行的興衰蛻變,帶過她的分行經理,個個都比她年輕,也都是業務背景出身,這次她決定轉任理財顧問,為她的40歲後第二人生,做出最大的賭注。
Patrick入行時學歷普通,年資超過13年,擔任櫃檯主管也超過8年,去年還是全國各分行櫃台保險競賽的冠軍,各種執照都去考了,成績斐然。更重要的是,這十多年來他的學歷從專科到碩士,都是他下班後拚盡全力的結果,想再更上一層樓也苦無機會,自己雖對薪水沒有太大期許,但這次也主動出現在受訓名單中。
我不敢說全部學員都出於自願,至少我聽到好幾個學員是被迫參加的,無論是自己要改變,還是長官要求改變,我觀察到改變需要有「七要,二不要」。
第一要,改變要「說出來」,或許全宇宙會幫助你,但是首先要說出來。
第二要,要知道「過去,不等於未來」,以前可以長期擔任的工作,未來三年不確保工作還會繼續存在。
第三要,要「隨時」檢視自己的核心競爭能力,與職場或社會需求的符合程度。
第四要,改變一定要做出「承諾」。
第五要,改變要訂下短中長期「目標」。
第六要,要「敏銳觀察」周遭環境,千萬不要溫水煮青蛙。
第七要,要「量力而為」,不要做出不切實際的事,或訂出太難的目標。
不要說「沒時間」、「我的個性就這樣」,我這輩子最討厭別人跟我說這兩句話,只要推給時間與個性,凡事都可以迎刃而解?只要環境一變動,這種人終究會被大環境的趨勢與浪潮所吞沒。
人多的地方不要去
「人多的地方不要去」是我的職場哲學,當大家都說櫃台比較好、比較穩定、不受景氣影響、薪水不會高低不定、等退休比較妥當的時候,它也意味著背後所隱藏的高風險,或說是「機會成本」吧?經濟學者所說「不選擇下,所帶來的成本損失」,對我而言,都是讓我嘗試新鮮事的最佳膽量來源。
最後我想說的是,「十年內,不須『熱情與創意』就能做的事,都將被網路與機器人所取代」,您認為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