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灣長期被低薪陰霾籠罩,老實說,人對自己薪水永遠沒有滿意的一天,許多人對於加薪總是懷抱希望,不僅想要擺脫薪水不夠用的窘境,更期許自己的努力總有一天能被老闆看見。但是,今日午後,小萍又失望了。
加薪這檔事總是幾家歡樂幾家愁,今天在辦公室裡悶著頭不講話的人,要嘛就是對加薪幅度感到滿意,不然就是已經槁木死灰、完全失去信心,而小萍是後者。
時間回到一個月前,在薪資review的時候,小萍已經整理她過去一年幫公司做的所有事情,大大小小鉅細靡遺,我看過她的投影片與相關資料,真的很詳細,她在公司從約聘開始做起,四年多來只調過兩次薪水,合計幅度只有7~8%。在人力銀行工作的朋友告訴小萍,一般約聘升正式至少就有5~8%的平均調幅,四年來,小萍對公司給的薪資,內心一直都很沮喪。
小萍對經理放話:「今年若沒有加到XX,七月過後我『可能』會離職。」
經理也不是省油的燈,馬上回擊:「我向上頭爭取看看吧,但妳千萬不要把話說得這麼絕。」
資深員工都知道,經理最討厭別人威脅她。
數字出來之後果然不出所料,不僅沒加到預期的數字,甚至連一般員工平均加薪幅度該有的3~5%都不到,只是聊備一格的加了個尾數,那天下午,小萍看著辦公室裡的同事個個臉上都掛著笑容,而她卻哭不出眼淚。
拿離職當作加薪的籌碼,對嗎?
小萍原先談好的下一份工作,因為晚去報到又失之交臂,但留在原單位實在不舒服,調薪後隔天她向人資拿了「單子」,寫完後遞出去,老闆看了她一眼說:「妳想清楚了嗎?」
小萍:「經理,我可以調單位嗎?」她很擔心留在原單位會很尷尬。
經理:「妳還是離開吧!」
下一份工作還沒著落,小萍雖對現在工作的薪水不滿意,但工作內容還可接受,沒想到現成工作卻被自己搞掉了。
小萍來跟我訴苦,我不想罵她,但我給她真心建議:「換作是我,員工語帶威脅要求薪水,我也會不高興。」姑且不論她的工作型態與去年表現,她要我給一些建議,希望未來不要再犯同樣錯誤。
面對調薪的四個心法
首先,調薪不是用「嘴巴爭取」,是「辛苦」換來的。我不建議你對老闆說「我真的很辛苦你知道嗎?不給我加薪,我會考慮離職!」當這句話講出來就已經破功了。
辛苦不是用說的,要用做的,或更誇張的說:演也要演出來。真正厲害的員工都是「做出辛苦,而不是說出辛苦」,面對老闆時「答應的很痛苦,卻做的很爽快」,是在職場打滾很重要的潛規則。
注意,我不是叫你真的去演戲,你有沒有表現大家都看得出來,我是要你在調薪前三個月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,在老闆心中留下深刻的辛苦印象,就像職棒打者面對即將調薪的季後賽,就算自己會被刺殺出局,也要全速衝上一壘的道理一樣。
其次,公司若不能給你調薪到合理幅度,都會跟你說:「共體時艱」,這句話並沒有錯,但一次共體時艱,兩次共體時艱,到底要你共體時艱多久?
別傻了,共體時艱是騙你的,「良禽擇木而棲」是天經地義的道理,人力的市場本屬自由競爭市場,同樣的工作若能有更高的薪資,我不會跟你講大道理,你就去吧。但要小心的是,公司間的人力市場競爭,薪資只是其中一環,還有很多要考慮的,文化、同事、福利、教育訓練、離家遠近、前景…這些都是。
第三,只有「負責」二字很難爭取到高幅度加薪,尤其是總掛著「我任勞任怨、沒有功勞也有苦勞」這類口頭禪的朋友。只有「當責」的人才有機會,所謂的當責是「負責+使命感+展現績效」,重點還是績效啦,拚小績效的累積很難被看到,聰明的人會賭一把大的績效,讓老闆留下「關鍵印象」的績效真的很重要。
簡單說,績效要出現在對的時間才有用,白話一點說,球季賽常打全壘打的人,不如在關鍵時刻的季後賽,能反敗為勝擊出關鍵安打的人,這雖有點運氣成分存在,但卻是不變的道理。
最後,還是老話一句,職場本是不公平的競賽,保持不敗的法則就是:隨時隨地準備好自己的核心能力,待價而沽,很多衝動的話別說太早,行有餘力盡量助人,與人為善,做一個可被利用的人。有這心態可持盈保泰,真的,好機會就會出現在你面前的。
記住,面對調薪,很多話不要說得太早,留一條路給老闆,還有給自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