來源:dl.sina.com.cn
我跟Jason在酒吧裡喝著啤酒,電視正在播世界盃足球賽的分組賽,他的心思卻完全不在球賽,而我正仔細聆聽著他面對職涯十字路口的惶恐與不安。
職場有七年之癢嗎?
Jason是一個忠誠度很高的員工,過去七年都在同家保險公司工作,看在我眼裡,直呼不可思議。雖然過程中換過兩個單位,也屢次晉升,主管與同事都對他有很好的評價。但在他的形容中,在這裡七年,卻是一個食之無味、棄之可惜的職業歷程,他覺得在這裡學不到東西,想跟同學去創業。
「憲哥,你在房仲業跟高科技業,曾有過七年之癢嗎?」Jason很認真的問了我。
我答:「或許有吧,因為這兩家公司我恰巧都只待了六年,哈哈哈。」
Jason也大笑了。
您也遇過七年之癢嗎?
從認真到荒誕的職業歷程
Jason要我給建議,老實說,我通常不會隨便給,其一是我自己沒歷經七年之癢,其二因為我的確不了解保險業的生活作息與工作模式,但我還是說了,因為我認識Jason夠久,也深知他的工作作息。
30歲以前的他,因為正處職涯爬坡期,凡事都很拚,拜訪客戶的量從來不比別人少,自我要求的進修、該考的證照都沒少過,我去過他家,獎狀、獎牌、名人合影…應有盡有,但是,就在30歲那年跟女友分手後,一切都變了。
近兩年看到他,熬夜、喝酒、以前不抽菸的Jason現在都菸不離手,上班時間跑回家睡覺,夜晚拜訪的動力又不足,當缺少工作目標後,一切都變了。本來想要給女友一個安穩的家,存錢、買車、計畫買房、職業規劃都因為與女友分手後回歸原點。
這兩年他也有交新的女友,但看得出來都是過渡期的敷衍徵兆,比想要結婚的意圖多很多。
不僅工作與職業像是玩票,連感情都像是玩票,我只是一個像大哥的朋友,也不方便多講些什麼。
你到底為何要從事保險業?
我問他:「退伍後為何想要做保險?為何一做七年?」
「保險是最自由的行業,我不喜歡拘束,朝九晚五的工作我不喜歡,」至於為何做七年?他想了好一會兒…「因為我在保險業可以找到自信。」
我說:「很好,很好。」後來的話,我猜Jason就不愛聽了。
我說:「職業生涯本應先求『自律』,才有『自信』,最後才有『自由』,你卻跟人家相反,先想要得到自由,然後試圖找到自信,最後發現自己完全不能自律。」在吵雜的酒吧中,我和Jason卻是一片沉默。
一個月後,Jason寫mail給我:「我會重拾熱情,找回初衷,我將再起,最重要的是,我會找到自律的習慣。」我猜他聽懂了。
「自律」真的重要嗎?
上週看到陳致遠、蔡豐安與張誌家等人涉嫌假球案二審宣判的消息,我雖然對結果非常不滿意,但我只能被迫選擇相信司法,我想說的是,跟他們同期、同隊的彭政閔與陳金鋒,贏他們的到底是球技?還是自律?
許多年輕人一踏入職場想要追求自由的生活的確無可厚非,然而46歲的我難道不渴望追求自由的生活嗎?自由的生活是行動上的自由,還是金錢上的自由?甚或是人生無所求,且無憂無慮的自由?
「職涯本是一連串重複工作的組合」,套句郭董的話:「工作沒有壓力,那只是玩樂罷了。」認清職業生涯是重複且有壓力的動態組合,先養成自律的習慣,再從重複的過程中,找到足以累積與支撐的自信,進而發現自己的成就動機,或許最終才能享受行動、金錢與人生三方面的自由吧。
回到Jason的例子,我認為他沒有從失戀的陰霾中脫身,導致失去自律的習慣,或許大家也可以想想:「想離職時,是因為要跳脫舒適圈,還是要脫離現實?」